之前我们说到了主客场制的好处,今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主客场制的青少年核心赛事青超联赛。
青超联赛除了开创性地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主客场制以外,再就是它的包容性,参加比赛的球队不光有职业俱乐部的青训梯队和各省市体育局或足协的球队,还包括足校和体校的球队,甚至全国各中学的足球队也可以参加,更多优秀的青少年球队有机会集中在一项赛事中,是体育和教育的一次深度融合,也是培养中国足球后备力量的一次体制创新。
不过校园球队的加入也使得青超比赛大区内球队的水平差距增大,鲁能足校的U13、U14年龄段一场比赛进十多粒球屡见不鲜;而赛会制比赛有选择地邀请队伍,比赛的观赏性更高。直观来看,赛会制比赛更加专业、高精尖,但是青训是中国足球金字塔的塔基,只有更多的队伍加入到青训领域,中国足球的塔基才会越来越宽广,庞大足球人口基数中才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顶尖球员。青训就像是一块蛋糕,5人分一个6寸的蛋糕与10人分一个20寸的蛋糕,哪个分的更多?
青超联赛举办伊始在赛程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但因为各种原因却频频为其它比赛让路,导致产生大量补赛,这也间接降低了强队参与赛事的积极性。U16青超冠军成都棠湖中学外国语学校在全国U16联赛中仅排名第18位,也从侧面印证了强队对青超联赛重视度的不足。2018年足协进一步晚上青超联赛的各项参赛规定,并正式取消了U系列联赛,有了网上直播和关注度的青超联赛不再是广大青训队伍眼中的鸡肋。
2017年青超联赛设立U16、U15和U14三个年龄组别的比赛,共87队伍(其中校园足球队伍20支)。2018年青超联赛由去年的3个组别扩大到5个组别,参赛队274支,高年龄段U17和U19还引进了赞助商。2019年青超联赛除U19年龄段之外共383只球队参赛,其中U13联赛104支,U14联赛103支,U15联赛80支,U17联赛96支,而U19年龄段则是强制要求中甲、中超俱乐部必须报名参赛,总参赛队伍超过400支。
三年来青超联赛规模一步步扩大,不可避免的是球队间的实力差距也将进一步扩大,强队无法在比赛中获得提升,弱队也无法从被虐中提高自己,这样一来比赛质量就得不到保证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青超联赛的分级制度很有可能从U19年龄段扩大到其他年龄段,U13-U17所有球队将按年龄段进行大区选拔赛,根据选拔赛成绩进行分为A、B、C级,年龄上我们可以实行单年龄分段,给偶数年出生的球员更多比赛的机会。分级制度有助于平衡球队实力,进一步提高青超联赛的比赛质量。
每个年龄组级别之间都像U19一样有1.5个升降级名额,青超联赛之间的竞争力度和锻炼价值也获得了巨大的提升。
为了兼顾到青少年比赛参与度和专业度两个方面,中国足协确定了以“青超联赛”为我国青少年竞赛体系核心和顶层赛事,辅助以举办实力较强青少年队伍参加的足协杯赛和各项青少年赛事冠军参加的冠军杯赛,覆盖了U13-U19六个青少年年龄组别,确保了青少年赛事规模的有序扩大。
后记:
去年青超联赛中有一支队伍让我们所有球迷动容,它就是喀什巴楚三中。他们在沙漠中完成日常训练;为参加总决赛,他们乘坐三天三夜的火车,跨越万里最先到达无锡赛区。虽然在U15总决赛中成绩靠后,但巴楚三中小球员们不畏艰难、勇于拼搏、追逐梦想的精神品质感人至深,新疆巴楚三中在赛季结束后的青超颁奖典礼上荣获青超梦想奖。
让我们一起为青训和足球梦想致敬!